关闭
近年来,一系列大型综合赛事在我国成功举办,日前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已拉开帷幕。如何确保赛事期间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有效防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总结相关经验,笔者建议赛事举办方可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大型赛事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工作。
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气象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工作;建立“赛事核心区+周边协同区+流域上下游”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网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赛事场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关键区域,细化生态环境问题应急响应处置技术标准,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应急响应无缝衔接。
全面整治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紧盯赛事场馆及周边5公里范围、饮用水水源地、工业园区及赛事相关流域等敏感区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模式,确保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整改落实到位。探索“专家问诊+企业自查+部门督查”的立体化排查机制,组织生态环境应急专家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技术诊断与现场指导,帮助企业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探索智慧赋能强化生态环境应急准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三维荧光监测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赛事核心区域及周边敏感点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因子实时监控、溯源分析与风险预警智能化。建立“分级管理、多元储备、协同保障、智慧调用”的生态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赛事规模、风险特征精准配置应急监测、快速处置、污染拦截、水质净化等专用装备,依托智慧应急平台实现物资储备动态管理与跨区域快速调拨。
持续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发力、社会助力的生态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建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危化品、水污染等专业处置队伍,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定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应急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邀请专家进行授课,重点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和科学处置能力。紧盯重大风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生态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构建极端巨灾情景,针对性设计演练科目,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